工业互联网有哪些可行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主流的发展方向?本文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e-works的看法与建议。
经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在我国的热度很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双跨平台)、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厂商的“融资竞赛”等主题受到广泛关注。
那么,工业互联网有哪些可行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主流的发展方向?本文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e-works的看法与建议。
01
工业互联网应当特别强调
围绕“物”的联接构建商业模式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要联接各种需要监控的设备和产品,包括放置在工厂和各种使用现场的固定或移动设备,以及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实现过程追溯、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服务。事实上,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就是想实现对各种“物”的统一编码。对于不涉及“物”的应用,仅仅是解决人与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协同的问题,业务管理的支撑问题,实际上是工业软件,或工业电商解决的问题,并不需要工业互联网来解决。
虽然经过过去几年的大力推广,我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几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仍然有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商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清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准确把握“物”这个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和本质差异。
02
工业互联网平台固然重要
但满足应用需求才是根本
工业互联网平台虽然热度较高,但现实是,各行业的企业会根据自身需求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进行选型,比如水、电、气、热等社会基础设施的服役过程中,对关键设备的监控,确保安全运行,避免故障和事故,及时正确处置故障和事故,以免影响对千家万户和企业的服务;对电梯等涉及人身安全的设备进行重点监控;对各种消费产品的真伪识别与生产过程的追溯;又如装备制造企业希望对自己制造的设备,在服役过程中进行远程监控,以便促进自身后市场服务业务的增长,提高备品备件销售额;再如企业希望实现工厂中的关键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车间联网,以便打造透明工厂,避免非计划性停机,提高设备绩效、提升产能、提高质量和节能降耗。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多少企业专门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身进行技术选型。企业内部已经有不少平台,对于企业而言,要解决的是业务管理问题,要选择的是应用软件或者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平台,并实现集成应用,至于用什么样的平台,这个平台叫“智能服务”、“远程运维”,还是“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亦或是“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操作系统”,实际上企业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商而言,提升平台本身的性能,低代码开发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和集成面向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的APP,采集和集成各种“物”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对“物”的运行优化。客户需要的是能够迅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一个平台。
03
工业互联网是企业
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
工业互联网作为联接“物”的基础设施,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各种在边缘端的“物”联接到企业内部网络,如果需要远程监控部署在应用场地的“物”,涉及到企业间的协作,才会联接到互联网这个“大动脉”。准确、高效地根据业务需求采集各种数据,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流程,数据驱动决策,是各行业企业真正的关切,也是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各国企业关注热点的原因。
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保持和提升竞争力是各行各业企业关注的目标,数字化转型是途径,而工业互联网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和使能要素之一,也是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不能模糊了目标、途径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得再好,如果缺乏有效途径,也达不到目标。正如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和桥梁这种基础设施,要实现盈利,必须依赖海量的车流、人流和物流,以及市场化运作。
04
工业互联网厂商的演进方向
是新形态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软件定义产品、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的自动化,工业技术软件化,乃至软件定义制造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逐渐认同。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尤其是支撑产品研发、工艺和制造的工业基础软件产品的研发。同时,纵观西门子、GE、施耐德电气、罗克韦尔自动化、艾默生、ABB、三菱电机和Honeywell等国际主流工业自动化厂商,他们正在大力通过并购和自主研发,进军工业软件产业,或者通过打造生态系统,与工业软件企业结盟。在此过程中,他们也纷纷推出了IIOT平台,然而他们更强调的是MES/MOM、资产绩效管理、运营绩效管理、SCADA、能源管理,以及工艺流程分析与仿真等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也特别强调在重资产行业的应用。
这对于我国工业互联网厂商,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与运营商的启示是,未来应当逐渐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微服务先进架构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演进,不断丰富工业APP,形成相对于传统工业软件厂商的比较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与客户找到更多的契合点,更好、更快地满足企业对以物联为基础的业务管控需求。工业互联网领域前期的发展主要是政策导向和技术导向,而未来应当走向市场导向和应用导向。
05
聚焦行业,深耕细作
是工业互联网厂商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石化、钢铁、化工、冶金等流程制造行业,以及食品饮料、制药等混合制造行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气等离散制造行业,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需求差异较大。
流程行业高度依赖自动化设备,强调连续生产,必须确保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环境与生产状态的稳定,对三废的处理,尤其是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对关键的生产、检测与动力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对高耗能设备的节能减排高度关注;对于食品饮料和制药等行业,国家有强制性的监控和追溯要求,因此,更加注重生产过程数据、产品成分、工艺配方和品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防伪和追溯;而离散制造行业生产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十分关注推进柔性自动化,实现高效排产和质检,提高设备OEE,实现按时交货,提高刀具使用寿命等。离散制造行业设备数据采集和车间联网率低,实现设备互联和生产透明是当务之急。
因此,工业互联网厂商应当有清晰的行业定位,聚焦细分行业,招聘和培养懂行业、懂工艺的咨询顾问,才能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有共同语言,能够达成共识,开展项目合作。通用平台只能解决基础问题,只有行业聚焦,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工业互联网厂商也才能赢得更多商机。
06
是否上云,如何联网
企业会做出现实选择
最近,西门子宣布Mindsphere平台开始支持私有云部署。这实际上是顺应了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高度关注数据安全的实际需求。IBM最近也推出了Cloud Paks,基于开源架构,支持混合多云应用。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解决内部车间联网的问题,并不需要上云,而只有在开展市场营销、员工招聘、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和涉及高性能计算的应用,以及应用基于订阅模式和SaaS模式的工具类软件时,才有上公有云的需求。实际上,更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还是部署在企业内部。
在车间联网方面,是采用工业PON(无源光纤网络)有线联网,还是工业WIFI,亦或是5G,企业会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5G通信在智慧矿山、工程机械远程操控、机器人巡检、AGV调度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但企业会综合考虑成本、效果、安全和能耗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联网方案,或者多种方案相结合。
07
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
是前沿方向
近年来,工程建设行业的BIM和流程行业的工厂三维数字化交付成为热点。无论是对于复杂的产品、设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建筑、桥梁、道路,乃至城市,都可以建立数字孪生模型。BIM和工厂三维数字化交付,加上工业互联网传输各类建筑和工厂的运行数据、仪器仪表和传感器数据,再采用AR、VR等技术实现可视化,结合AI和仿真与优化技术,就构成了工程建设行业和流程行业的数字孪生应用。而在装备制造业,对于其生产的复杂装备,也可以将工业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孪生应用,通过虚实映射,并借助对应的数字孪生模型进行仿真优化,来提升装备运行的绩效,及时进行故障预警,对故障隐患进行可视化,进行正确处置。
对于工厂,也可以将工业互联网延伸到数字孪生应用,通过数字孪生工厂,及时、准确地洞察与提升其映射的实际工厂的运行状态,提高运行绩效。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字主线技术,打通产品从设计、制造、服役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一致性,提升产品运行和维护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因此,从工业互联网应用延伸到数字孪生和数字主线应用,可以更好地体现工业互联的价值,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前沿方向。
总之,概念炒作已经为过去时。如果把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无限放大,说得无所不能,不仅无助于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更会浪费资源,造成企业理解和应用的误区。e-works认为,在工业互联网热潮的当下,工业互联网厂商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务实的态度,清晰明确的行业与应用领域定位,不断丰富工业APP,才能真正有效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形成支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助力中国制造强国建设!